乡村研究数据库 >
河南省工业优先发展阶段的工农业关系(1952~1978年)
河南省工业优先发展阶段的工农业关系(1952~1978年)
报告字数:82473字
报告页数:83页
摘要:河南省现在的行政区划和地域是1952年形成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河南省在地域上有两个省,即河南省和平原省,平原省管辖河南豫北区域和山西、河北和山东的一些区域,由于平原省处在几个省的结合部,缺少中心城市,河南和山东也需要恢复原来的建制。为此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调整建制,决定撤销平原省建制,将原来平原省管辖的新乡、濮阳和安阳等地划归河南省管辖。至此,河南省管辖10个专区,119个县,4个省辖市和焦作矿区。河南省在工业优先发展阶段,工农业关系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工业化建设服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部门为工业发展提供各方面支持;农业在支持工业部门发展的同时,由于统购统销、户籍制度、人民公社体制和计划管理体制,河南省农业和城市化率处于严重滞后工业部门发展的状态;工业化的发展造成农业和其他产业的严重滞后。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低利率、低物价和凭票供给状态;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是国家计划,市场机制逐渐消隐其作用。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制度安排:“以农养工”趋向的生成机理
- 一 发展战略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生成
- 二 工农业发展方针:“以农养工”政策的目标导向
- 三 政府制度安排:“以农养工”政策的运行逻辑
- 第二节 “以农养工”:河南省工农业关系量化分析
- 一 “剪刀差”成因:工农业产品价格政策背景分析
- 二 资金积累:河南省“以农养工”定量分析
- 三 比例失调:河南省“以农养工”理论分析
- 第三节 发展难题:河南省“以农养工”的定性分析
- 一 经济结构失调:河南省“以农养工”的理论分析
- 二 人口流动管制:河南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约束
- 三 计划配置资源:市场机制缺位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