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以工哺农”的政策考察与国际经验
“以工哺农”的政策考察与国际经验

作者:高军峰

所属图书:从“以农养工”到“以工哺农”

图书作者:高军峰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报告字数:44773字 报告页数:48页
摘要:河南省工农业发展的“以工哺农”阶段与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工农业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工业化初始阶段,河南省主要追求工业部门的优先发展,实现地区工业化是工农业发展的目标。在工农业发展的“以工哺农”阶段,河南省主要致力改变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经营。农业的产业化伴随着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非农化,没有农民的非农化,农业就不可能实现生产资源的集中,为农业规模化提供基础条件;没有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民的聚居,就不可能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一体化;同时城乡基本建设,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可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和推进。因此,在河南省工农业发展的“以工哺农”阶段,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是并行不悖的进程。在政策导向上,工业化初始阶段河南省实施“以农养工”政策,以保证资源向非农业部门的倾斜配置,由此带来农村和农业发展滞后于城市和工业部门。在工农业发展的“以工哺农”阶段,河南省主要通过财政反哺农业、制度反哺农业、要素反哺农业、综合反哺农业和工商企业反哺农业等方式,致力推进河南省工农业实现协调发展。在农业劳动力转移方面,工业化初始阶段主要依赖城市非农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农业劳动力转移;在“以工哺农”阶段,河南省主要通过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来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制度安排方面,工业化初始阶段河南省实施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对农业采取汲取剩余的方式,即使在工农业发展的市场化阶段各级政府对农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业汲取农业剩余的方式主要通过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对农业产品实施统购统销制度,以及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等方式进行的。结果是地方政府致力优先发展工业政策导向的同时,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得到强化,农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依然处于滞后的局面。在“以工哺农”阶段,河南省政府在制度安排上不再重复为保证工业优先发展的路径依赖,而是为了保证反哺农业的效能,实施强制性和诱导性的制度变迁。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方面,工业化初始阶段,政府要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采取强制性汲取农业剩余的方式,要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施城乡之间农村生产要素资源的逆向流动。在“以工哺农”阶段,政府对城乡生产资源的配置采取宏观调控的方式,推动市场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向农村和农业部门倾斜流动。因此,河南省在工农业发展的“以工哺农”阶段,工农业关系的特征是:工业化与城镇化逐渐实现同步协调发展,工农业发展趋向协调。第三产业逐渐成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工业汲取农业剩余的格局得到根本改观,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逐渐缩小,工农业产品趋于市场等价交换的局面初步形成。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致使农业生产要素资源加快市场化流动的趋势,农业土地等生产要素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成为主要方式。在工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层面,工农业部门的协调发展兼顾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工农业部门的持续发展。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动下,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在制度和政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逐渐趋向一体化。在农民的市场地位方面,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国有和集体产权制度逐渐呈现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农民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渐趋扩大和完善的前提下,由市场的不完全主体地位向市场完全的主体地位转化。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以工哺农”:以中央文件为主线的政策考察
  •         一 以中央全会文件为主线的反哺农业方针考察
  •         二 以中央涉农“一号文件”为主线的工农业政策考察
  •         三 河南省工农业关系政策转型的历史考察
  • 第二节 国际视野: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工哺农”的经验
  •         一 直接补贴农业:美国实施“以工哺农”的政策重心
  •         二 农业结构调整:德国实施“以工哺农”的政策重点
  •         三 政府直接补贴:英国实施“以工哺农”的政策核心
  •         四 政府强力干预:日本“以工哺农”的政策特点
  •         五 发展现代农业:韩国“以工哺农”的政策特色
  •         六 政府直接参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反哺农业政策
  • 第三节 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工哺农”的异同
  •         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工哺农”的相同点
  •         二 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工哺农”的不同点
  •         三 河南省实施“以工哺农”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