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时空位移中民族性的迷失——从《自我的他性》所想到的
时空位移中民族性的迷失——从《自我的他性》所想到的
报告字数:10312字
报告页数:12页
摘要:在20世纪,鲁迅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绝望,柏杨对国人“窝里斗”的嘲讽,充分体现了那个年代的学人对“国民性”反思的深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几乎一直都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欢快前行,这也部分影响到学人对国民性或者说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在强求“应用”、“实际”的氛围下,为了实现所谓的个人价值,知识分子纷纷“下海”转型,或商或官,亦官亦商,并还要加上学者的头衔,颇有些圣父、圣灵和圣子之“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的味道。但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贯有的魂没了。学术人格的扭曲和学术道德的沦丧也使得不少人发问:像陈寅恪、吴宓、马寅初、顾准这样有着独立学术人格的知识分子究竟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