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哈佛大学的中国研究:从边缘到核心——基于旁听和文本的考察
哈佛大学的中国研究:从边缘到核心——基于旁听和文本的考察
报告字数:27620字
报告页数:24页
摘要:2007~2008学年,哈佛大学的傅高义、怀默霆、华琛、凯博文和裴宜理等所做的有关中国研究的几场学术报告、他们各自的著作及相关研讨活动和课程,展示了哈佛在该领域进展的现状。傅高义对中国研究历史的回顾,怀默霆对中国收入差距扩大及是否引起冲突爆发的研究,裴宜理对中国历史文献中“权利”观的研究,华琛基于新田对中国家族制度、乡村生活、移民和麦当劳的多样化研究,凯博文跨越医学、人类学、心理学的研究,构成了当今哈佛学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缤纷多彩的研究项目和研讨活动(从前如区域研究,现今如哈佛燕京学社的午餐会等)、多样化的课程,催生了一代代中国研究的新生力量。这些研究者不仅多次到中国观察和调查,而且多半与中国社会有这样那样的个人关系和人脉渊源。在哈佛,中国研究业已从边缘的少人问津的区域研究领域之一,转变为备受瞩目的核心和显学,跨学科研究的兴盛、人类学的崛起、研究取向的学术化、对社会变革的关注,似成哈佛中国研究的近今轨迹。
文章目录
- 曾经边缘的独特经历
- 中国:一个移动而有魅惑的靶子
- 一块田野,多种果实:华琛的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
- 苦痛、疾病与社会:跨越医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凯博文教授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