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国际化的“how”和“why”:一个多元主义的分析路径——读崔大伟的《中国国际化:国内利益和国际联结》
中国国际化的“how”和“why”:一个多元主义的分析路径——读崔大伟的《中国国际化:国内利益和国际联结》

作者:秦晨 QinChen

秦晨 QinChen##周晓虹 谢曙光

所属图书:中国研究(2008年春秋季合卷总...

图书作者:周晓虹 谢曙光

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报告字数:11886字 报告页数:13页
摘要: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此后,从试办经济特区,到逐步开放沿海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乃至开放沿江、沿边及众多内陆城市,中国形成了全范围、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WTO,标志着中国从政策性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的对外开放。走过30年漫长而曲折的改革开放之路,中国交出了一份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单”,同时也激起了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强烈兴趣。不过,无论是在意识形态话语还是在普罗大众的言说中,“改革”和“开放”往往被混为一谈。尽管在现实世界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彼此嵌入,密不可分,乃至成为相伴共生的一体两面,但在学术研究场域,“改革”和“开放”即便不是截然二分的研究对象,至少也代表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分析路径。将“改革”和“开放”分而观之,我们可以发现,改革研究不但在经济学领域而且在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也得到了同等程度的重视;相比之下,对开放的研究则大多局限于经济学的视野。这种背景赋予了崔大伟(David Zweig)的《中国国际化:国内利益和国际联结》(以下简称《中国国际化》)一书以独特的综合性价值:围绕中国对外开放这一中心议题,贯穿于经济学的纷繁表象之后的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内在逻辑,由此凸显出了作者别样的现实关怀和研究旨趣。
文章目录
  • 一 中国对外开放:多元主义的动因分析
  • 二 国际力量:资本的中国盛宴
  • 三 中央政府:在开放和监管之间
  • 四 地方政府:“政府”抑或“厂商”?
  • 五 理性行动的个人:“非组织化”努力的“组织化”结果
  • 六 从多维动因到WTO框架下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