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妙峰山庙会:地方社会的组织建构与文化呈现
妙峰山庙会:地方社会的组织建构与文化呈现
报告字数:48552字
报告页数:62页
摘要:妙峰山庙会是民间的香会组织发挥“社会”的建构主体作用的一个代表作,在清末民初和当代都受到学界的关注。妙峰山庙会充满了学术的魅力,自1925年顾颉刚、李景汉等学者对妙峰山庙会进行实地调查开始,迄今已有90多年,自他们后又有大量的论著涉及妙峰山的史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妙峰山庙会成为被中国学术界关注最多的调查点之一,仅民俗学就有三篇博士论文是以妙峰山庙会为选题的。妙峰山庙会是一个曾经吸引京津冀数百里范围的几十万民众的大舞台,它的信仰、空间、仪式过程把大家“结合”在一起,让个人感受到了与一个大社会的联动,同时让大家感受到了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在清末民初,国家的垂直动员能力弱,这个庙会是最强有力地让民众感受到社会共同体的机会与机制。在最近二三十年,妙峰山庙会恢复并形成规模之后,还具有建构大社会、呈现大社会的功能吗?现在政府承担了更多的功能,地方社会能够在政治、经济、行政、文化、宗教上得到多种方式的呈现,庙会似乎不能发挥过去曾经具有的社会作用。但是,妙峰山庙会的香会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作为地方传统被认定为国家的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种组织和文化的代表地位,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支持妙峰山庙会作为北京这个特殊的地方社会的文化呈现。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妙峰山庙会传统:信仰与组织
- 一 以碧霞元君为朝拜中心的诸神信仰
- 二 妙峰山香会的组织
- 第二节 双名下的庙会复兴:城里的花会与妙峰山的香会
- 一 香会以“花会”的名义继续存在
- 二 妙峰山庙会的复兴:花会朝顶成香会
- 三 重新传承的香会传统
- 第三节 公民的民间组织与国家的地方社会
- 一 个人的故事:在香会中追寻生活的意义
- 二 妙峰山庙会的合法化:从迷信的渊薮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三 妙峰山庙会:香会的联动与大型地方社会的自我认知
- 四 妙峰山庙会作为北京文化的一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