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公有制的理论与公有制的实践
公有制的理论与公有制的实践

作者:邹东涛 欧阳日辉

所属图书:中国所有制改革30年(1978~20...

图书作者:邹东涛 欧阳日辉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报告字数:48674字 报告页数:51页
摘要:自1827年11月“社会主义”一词,在英国欧文主义的定期刊物《合作杂志》中第一次出现以来,社会主义和公有制就成为孪生姐妹和硬币正反面,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和根本前提,似乎没有公有制社会主义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私有制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并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出发,判定私有制必然灭亡,同时构想了未来社会中没有剥削、奴役的经济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对私有制的否定和对公有制的向往都一定程度上建立在消灭剥削、实现平等和自由的政治理想上。20世纪初期,当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公有制曾为全世界劳苦大众的解放和幸福放射出了普照之光。但几十年后,这种以千百万人的英勇奋斗换来的理想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未能把劳动者送上理想化的天国。人们发现,固守一种公有制形式、用一种公有制形式去排斥和否定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做法,同样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坚持生产力标准的所有制改革,却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追根溯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         一 所有制的起源与本质
  •         二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公有制理论和实践
  •         三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公有制的本质
  • 第二节 再释经典:伟大的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有制理论
  •         二 列宁和斯大林的公有制理论和苏联的实践
  •         三 毛泽东的公有制情结和实践
  • 第三节 山穷水尽:所有制问题成为发展的“紧箍咒”
  •         一 理想与现实:传统公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实践
  •         二 愿景与梦魇:乌托邦式的“人民公社”
  •         三 他山之石:苏联和东欧国家所有制改革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