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问题研究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问题研究
报告字数:30722字
报告页数:33页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民族文化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也是各民族创新文化、保持传统、增强民族认同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在藏羌彝走廊的羌族地区,羌语言及新创的羌文字是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传统口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传统礼俗节庆,也都是羌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在重建工作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工作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文章目录
- 一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羌族语言问题
- 1.羌族人对自己本民族语言文字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
- 2.当前如何把创制好的羌文推广下去,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块心病
- 二 现有非物质文化名录及其基本状况
- (一)现有非物质文化名录
- 三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 1.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界定
- 2.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对象
- 3.保护原则与要达到的目标
- 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 5.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措施
- 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障机制
- 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标(2008~2015年)
-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实施情况——以茂县为例
- (一)茂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情况
- 五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应采取进一步的对策和措施
- 1.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进一步支持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
- 2.营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生态环境,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政策和实施目标
- 3.发挥中小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
- 4.充分发挥有关高校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作用
- 5.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进一步培养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6.充分发挥各级民间文化协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