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市场经济、压力型体制与地方政治变化的逻辑
中国市场经济、压力型体制与地方政治变化的逻辑
报告字数:37075字
报告页数:42页
摘要:“压力型体制”是荣敬本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199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说明当时中国地方政治运行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压力推动的。该概念提出后,获得了国内学者较高的认同,被认为是一个准确而生动的描绘地方政治运行基本机制的概念,并被用于对基层政权、地方政治运行的研究和分析中。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压力型体制并非研究者凭空造出来的,而是他们对20世纪90年代末期地方政府用“加压驱动”的方式完成各项任务这个现实的总结和抽象。在1998~2008年,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巨大,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那么地方政治是否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呢?作为其基本运行机制的压力型体制是终结了呢?还是依然具有生命力?甚至扩散到政府管理的更多领域中?更具体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是否推动了地方政治的转变,是否影响到了压力型体制的运行和存在?本章根据对当初调研的三个地方(陕西省X市、河南省Z市和江苏省W市Y区)的回访,探讨上述问题。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从文献的角度对市场经济发展与政治转变的关系进行梳理,并提出本章关于中国地方政治转型的基本假设;第二部分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压力型体制作为地方政治运行的基本机制是如何形成的;第三部分是本章的主要部分,将从实证的角度分别讨论压力型体制在三个案例地的应用和发展。第四部分是总结。
文章目录
- 一 市场经济与政治转变的基本关系
- 二 路径依赖与压力型体制的形成
- 三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压力型体制的扩散:对三个案例的分析
- (一)资本转移与压力型体制:以X市为例
- (二)资本结构调整与压力型体制:以Y区为例
- (三)跨越式发展与压力型体制:以Z市为例
- 四 讨论:地方政治变化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