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报告字数:33283字
报告页数:35页
摘要:经过几千年各地区之间各类形式的人口迁移,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族群国家。有的国家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就是多族群结构的政治实体,有些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吸收了大量外国移民而成为多族群国家。在这些吸收跨国移民的国家中,从境外迁来的少数族群中有一些成员已获得了迁入国(如美国)政府的公民身份,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如德国),迁来的外籍人已经在当地居住了几十年甚至生育了下一代但仍然没有得到迁入国的公民资格或“永久居留权”。在事实上,他们在居住国当地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甚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具有以上这几类族群人口结构的国家都应被视为多族群社会。
文章目录
- 一 “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 Group)
- 二 引导族群关系发展的两种政策导向:政治化与文化化
- 1.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族群”观
- 2.欧洲近代出现的民族主义运动:族群问题的“政治化”
- 3.苏联继承了欧洲族群问题“政治化”的基本思路
- 4.近年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再次出现族群问题“政治化”的趋向
- 5.美国对于本国少数族群的“文化化”政策导向
- 三 “族群”的政治层面与文化层面
- 1.族群有可能转变为“民族”并重写自己的历史
- 2.族群“政治化”的具体措施:族群身份和族群关系的制度化
- 3.近代中国的“文化主义”与“民族主义”族群观
- 4.中国1949年后实施的民族政策
- 四 理想的国家族群框架:“政治一体”和“文化多元”
- 1.政治统一与族群平等
- 2.“族群文化多元”与“民族文化认同”
- 五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