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

作者:马戎

所属图书: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

图书作者:马戎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报告字数:33283字 报告页数:35页
摘要:经过几千年各地区之间各类形式的人口迁移,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族群国家。有的国家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就是多族群结构的政治实体,有些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吸收了大量外国移民而成为多族群国家。在这些吸收跨国移民的国家中,从境外迁来的少数族群中有一些成员已获得了迁入国(如美国)政府的公民身份,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如德国),迁来的外籍人已经在当地居住了几十年甚至生育了下一代但仍然没有得到迁入国的公民资格或“永久居留权”。在事实上,他们在居住国当地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甚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具有以上这几类族群人口结构的国家都应被视为多族群社会。
文章目录
  • 一 “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 Group)
  • 二 引导族群关系发展的两种政策导向:政治化与文化化
  •         1.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族群”观
  •         2.欧洲近代出现的民族主义运动:族群问题的“政治化”
  •         3.苏联继承了欧洲族群问题“政治化”的基本思路
  •         4.近年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再次出现族群问题“政治化”的趋向
  •         5.美国对于本国少数族群的“文化化”政策导向
  • 三 “族群”的政治层面与文化层面
  •         1.族群有可能转变为“民族”并重写自己的历史
  •         2.族群“政治化”的具体措施:族群身份和族群关系的制度化
  •         3.近代中国的“文化主义”与“民族主义”族群观
  •         4.中国1949年后实施的民族政策
  • 四 理想的国家族群框架:“政治一体”和“文化多元”
  •         1.政治统一与族群平等
  •         2.“族群文化多元”与“民族文化认同”
  • 五 结束语
所属图书目录
    • 民族研究的创新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 1.关于“民族”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 2.什么是现代意义的“民族”?

    • 3.西欧“民族”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具有哪些要素能够构成一个“民族”?

    • 4.构建“民族”的目的:建立民族国家(Nation-state)

    • 5.西欧的“民族国家”

    • 6.“民族”的第二种模式:其他地区的被动效仿

    • 7.沙皇俄国的“民族构建”

    • 8.斯大林把苏联建成了一个“民族联合体”

    • 9.清朝末年和随后的中华民国如何进行“民族构建”

    • 10.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理论”和国家构建

    • 11.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

    • 12.中国民族关系中出现的新形势

    • 13.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出路

    • 14.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指引下反思“民族”理论、调整民族政策

    • 一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拓展眼界

    • 二 一个基本命题:认同意识的演变

    • 三 四个研究视角

    • 四 六个研究参照系

    • 五 目前中国民族—族群问题可考虑的研究选题

    • 六 结束语

    • 一 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经济、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扩散

    • 二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传统文化将会如何演变

    • 三 如何看待我国族群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

    • 四 中国民族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 一 西欧工业化创始国的民族关系

    • 二 欧洲人在海外建立的以白人为主体的新移民国家

    • 三 在殖民时期由大规模移民造成的新型混血国家

    • 四 殖民地基础上形成的黑非洲国家

    • 五 有古代文明历史的亚洲原殖民地国家

    • 六 北非、中东和西亚的穆斯林国家

    • 七 受到殖民主义冲击但保持了独立的多民族国家

    • 八 欧洲国家的新移民浪潮

    • 结束语

    • 六 对当代中国各民族进行类型归纳的因素

    • 七 对中国各民族进行的初步类型归纳

    • 一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二元区隔

    • 二 “中国”和中华民族不等于汉族

    • 三 民族研究的学科区隔和教育体系中的民族区隔

    • 四 政府工作业务的民族区隔

    • 五 媒体和文化娱乐中的民族区隔

    • 结束语

    • 一 国家分裂的机制和要素

    • 二 现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 三 传统多部族帝国的“转型”努力

    • 四 俄国与苏联的“民族构建”

    • 五 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的“转型”

    • 六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构建

    • 七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国家分裂

    • 八 必须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来思考中国的民族问题

    • 九 今后应如何改善中国的民族关系

    • 结束语

    • 一 当年苏联为什么建成联盟-联邦制

    • 二 苏联完成这一过渡的最佳时机

    • 三 斯大林为什么没有终结这一过渡期

    • 四 维系苏联统一局面的三个重要纽带

    • 结束语

    • 一 未能预测解体暴露出西方苏联研究的重大缺陷

    • 二 苏联如何看待和处理“民族”和“阶级”两者之间的关系

    • 三 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是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

    • 四 关于苏联建国后推行“民族化”(Nativization)的讨论

    • 五 在创建“民族”后对其“领土化”(Territorialization)的讨论

    • 结束语

    • 附录1 1991年苏联解体后西方出版的关于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的英文学术出版物

    • 附录2 1991年苏联解体后我国出版关于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的中文学术出版物

    • 参考文献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