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
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

作者:王思斌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王思斌

所属图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四辑

图书作者: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王思斌

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报告字数:41499字 报告页数:46页
摘要:本文是针对学术界对“中国人具有消极的求助特征”观点的质疑以及当前我国社会福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展开的。文章以改革中底层贫弱群体在接受救助和帮助中的典型行为方式为对象,探讨福利意识形态及他们对问题的认知对接受帮助行为的影响。文章采用理想型的分类方法,把贫弱群体遇到的问题分为体制改革造成的和自己造成的,把帮助分为来自政府的帮助和非政府(民间组织与他人)的帮助,分析了四种情况下人们接受帮助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了问题世界—福利意识形态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突出了受助者的福利意识形态和对问题的理解(问题世界)对于解释他们的接受帮助行为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这种分析模式对于开展社会工作的启示。
文章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1.社会工作对文化的关注
  •         2.对“求—助”关系的理解及对帮助的复杂反应
  •         3.本文的角度及研究的问题
  • 二 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底层贫弱群体
  •         1.底层贫弱群体的概念
  •         2.底层贫弱群体的生成及构成
  • 三 底层贫弱群体的福利意识形态及其诉求
  •         1.福利意识形态的涵义
  •         2.社会福利领域对意识形态的关注
  •         3.福利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
  •         3.底层贫弱群体的福利意识形态
  •         4.底层贫弱群体的福利诉求
  • 四 底层贫弱群体接受福利服务的理论模型
  •         1.底层贫弱群体看待遭遇困难的基本角度
  •         2.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的反应模型
  •         3.对上述理论模型的进一步解释
  • 五 底层贫弱群体接受福利服务模型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         1.关于贫弱群体接受福利服务行为的理论概括
  •         2.本项研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