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沿革(下)
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沿革(下)

作者:刘惠林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图书作者:刘惠林

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报告字数:63020字 报告页数:67页
摘要:战争年代的革命理想主义的教育思想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主义的教育思想始终奇异地相互交叉主导着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的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包括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教育财政仍然没有打破历史的惯性,乡村教育的经费主要靠乡村自身筹集。新中国成立后的后三十余年,中国的教育走向一个不断变革的道路,求真务实的路线取代了充满理想色路线。但在改革开放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乡村教育实行 “以乡级财政为主,农民自筹为辅” 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在中国新式农村教育出现了百年后,开始形成一个以国家财政为主体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结束了依靠农村自身财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历史。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         一 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
  •         二 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
  •         三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
  •         四 农村教育财政体系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         一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
  •         二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管理体制
  •         三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体制
  •         四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 第三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教育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
  •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教育体制
  •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家财政体制
  •         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         五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全国农村教育财政的基本情况
  •         六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省(区)农村教育财政经费情况
  •         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县(市)教育财政经费情况
  • 第四节 新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评价
  •         一 政治主导的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         二 经济主导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个三十年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         三 教育发展路径对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影响
  •         四 以公众利益为导向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