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农业要素投入、农产品价格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农业要素投入、农产品价格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报告字数:16295字
报告页数:26页
摘要:物价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的标志,各个国家都将控制物价水平作为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林乐芬等利用传统的福利三角方法对通胀成本进行计算,发现10%通胀水平的成本是国内生产总值的0.3%到1%,后来的相关研究发现,这一方法其实低估了通胀的成本,陈彦斌等估算了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认为高通货膨胀会带来较高的福利损失,1996年的通胀率为108.3%,福利损失大约为当年消费的13%,绝对数额达到了2971.52亿元,2005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01.8%,福利损失减少了约50%,占当年消费的2.77%,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是当时中国政府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导向,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抑制了短期通货膨胀。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固然有利于经济的良好运行,但制定任何一种经济调控政策首先必须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保证政策的针对性和政策效果,否则可能因为政策的失误给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本章首先在剖析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产品价格关联性的基础上,基于2006~2012年月度数据,利用VAR模型分析了两者的数量关系,并在模型中加入了货币供给量以及原油价格变量,其次分析了21世纪初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贡献和通货膨胀的结构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权重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时间惯性,扣除其自身因素,货币供给量和原油价格的影响较小。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主要推动力,政府仅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量不能完全控制通货膨胀。
文章目录
- 一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资本要素投入与价格变动
- 二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实证研究
- (一)模型验证
-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预测
- 三 结构性通货膨胀
- 四 食品价格与通货膨胀:基于数据的分析
- 五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