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报告字数:16582字
报告页数:21页
摘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成为新时代文化领域的重要指引,对转入纵深发展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非遗的“两创”,不是简单的创新或创意,而是包含了“科学诠释→扬弃继承→综合创新→适应时代”诸环节的长远性、根本性路径。“两创”理念,寓于非遗的活态本质,顺应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趋势,并在各类具体实践中,通过对非遗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传承方式、保护方式等的转化和发展,不断推动非遗走进当代并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文章目录
- 一 非遗“两创”释义
- 二 非遗践行“两创”方针的理念基础
- (一)“两创”方针符合非遗的本质
- (二)“两创”方针符合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趋势
- (三)“两创”方针引导非遗不断满足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 (四)“两创”方针是创新发展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
- 三 非遗“两创”的范畴分析
- (一)现代表达形式——非遗表现形式的“两创”
- (二)新的时代内涵——非遗文化内涵的“两创”
- (三)非遗传承方式的“两创”
- (四)非遗保护方式的“两创”
- 四 非遗“两创”的具体实施路径分析
- (一)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引导传承人群为生活创新
- (二)建设工作站,推进跨界融合创新
- (三)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保护方式
- (四)依托社区营造,实现综合更新
- (五)开展非遗创意赛,激活非遗众创
- (六)多渠道发展非遗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拓展非遗利用途径
- (七)在“非遗进校园”中转化创新,与当代青少年接轨
- (八)“科技+非遗”,让非遗迈向未来
- (九)“两创”具体实施路径综述
- 五 非遗“两创”进程中的现存问题及其改善策略探讨
- (一)防范只重形式转化、不重内涵发展的倾向
- (二)防范只追求创新、不重非遗保护的倾向
- (三)防范主角换位的伦理困境
- (四)改善缺乏保障的制度困境
- (五)谨防将非遗“两创”理念泛化使用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