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
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
报告字数:40207字
报告页数:56页
摘要:本章围绕生态化发展的运行基础、运行规律、运行机理、内涵与本质、优势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第一,分析了其运行基础,即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结构、特性及其与文化系统、经济系统、产业系统、生态系统的关系;第二,明确了其运行规律,即需要同时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第三,分析了其运行机理,在论证产业生态化核心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作用对象是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其实现路径则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这种模仿又有两种具体的路径,一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二是通过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直接模仿高度协同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方式与作用机制;第四,阐述了其内涵与本质,指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是生态经济模式的发展;第五,分析了生态化发展的优势,它符合民族文化资源特性的要求,能保障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章为探寻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章目录
- 4.1 生态化发展的运行基础
- 4.1.1 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结构
- 4.1.2 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特性
- 4.1.3 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与相关系统的关系
- 4.2 生态化发展的运行规律
- 4.2.1 文化产业发展规律
70473040 - 4.2.2 民族文化发展规律
- 4.2.3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
- 4.3 生态化发展的运行机理
- 4.3.1 产业生态化的核心
- 4.3.2 生态化发展的作用对象: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
- 4.3.3 生态化发展的实现路径: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 4.4 生态化发展的内涵与本质
- 4.4.1 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内涵
- 4.4.2 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本质
- 4.5 生态化发展的优势
- 4.5.1 符合民族文化资源特性的要求
- 4.5.2 保障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功能的充分发挥
- 4.5.3 有利于实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4.6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