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古代乡村的政治社会状况及特点
古代乡村的政治社会状况及特点
报告字数:57966字
报告页数:75页
摘要: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当城市和乡村分离为两个不同的地域单位后,它们之间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关系,在国家整体中居于不同地位,并直接影响其政治状态的形成。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乡村的社会分层与政治关系
- 土地、权力、声望:社会分层的三维视野
- 两极多层的社会成员体系
- 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双重性和层级差
- 政治关系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
- 第二节 乡村的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
- 分散的小农社会与自上而下的行政权
- 有机性的家族社会与寓于社会之中的自治权
- 行政与自治的二元合一:士绅统治
- 行政权与自治权的彼此消长
- 第三节 乡村的社会秩序与政治控制
- 家—乡—国一体性秩序
- 四权合一的控制主体
- 塑造顺民:政治社会化控制
- 户籍制与连坐制:政权组织控制
- 限定人身自由:法律规范控制
- 第四节 乡村的社会意识与政治文化
- 封闭型文化:家族意识与乡土观念
- 区域政治文化:人情礼俗大于“王法”
- 对皇权崇拜和疏远的二元情感
- 逆来顺受与官逼民反的矛盾心态
- 均平与特权理念共存一体的双重人格
- 第五节 乡村的社会矛盾与政治活动
- 以土地问题为核心的社会矛盾
- 流民:社会矛盾激化的先兆
- 秩序内的政治行为:自治与告官
- 对秩序的反叛:盗匪与起义
- 起义的兴起:自发性与组织性
- 起义的领袖与打击对象
- 土崩:农民反叛的结果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