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西州的货币流通
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西州的货币流通
报告字数:16555字
报告页数:21页
摘要:吐鲁番出土文书表明,唐代吐鲁番(西州)地区主要流行着银钱、铜钱和绢帛三种货币。银钱的使用早在高昌国时期就非常普遍,尤其是6世纪中叶以后,银钱在吐鲁番社会经济生活中流通广泛,这种“银钱本位”的局面一直持续到8世纪初。贞观十四年(640),唐朝平定高昌,设置西州,铜钱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法定货币开始向吐鲁番地区推行和渗透,由此出现了银钱、铜钱混同使用的现象。8世纪以后,伴随着银钱在流通领域的消失,铜钱在西州的诸多社会经济活动(如征税、买卖、借贷、租佃等)中发挥度量价值的作用。应当看到,在金属货币(银钱、铜钱)流通的同时,丝织品的大练、绢帛始终都扮演着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这与唐朝推行的“钱帛兼行”“钱货兼行”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丝绸之路”内涵的理解,绝不能仅限于丝绸是大宗货物的代名词,还应看到丝绸或丝织品具有价值、流通、支付、贮藏的货币职能,其他任何物品都替代不了丝绸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文章目录
- 一
- 二
- 三
-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