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选择性亲和抑或因果?——对韦伯宗教社会学的追问
选择性亲和抑或因果?——对韦伯宗教社会学的追问

作者:陈艳楠

陈艳楠##何星亮

所属图书: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

图书作者:何星亮

出版时间:2019年08月

报告字数:14844字 报告页数:17页
摘要:在描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时,韦伯没有使用社会科学中更常见的因果关系,而是使用了来自歌德小说的化学隐喻——选择性亲和(electiveaffinity),这使得韦伯的作品更具神秘性。这一概念引发了中外学者的追问和诠释,但是很少有学者将选择性亲和置于韦伯自身方法论的脉络中,将其与韦伯所强调的“具体的因果关系”进行对比。本文试图填补这一学术空白,在系统性梳理选择性亲和的词源和使用的基础上,对比其与因果关系的相同与差异,以期在更好地理解这一对概念的同时给社会科学方法以启发。笔者认为选择性亲和与具体的因果的内涵十分接近,都意味着可能的多样性和历史大趋势在理想类型中之必要性的辩证关系,只是前者更适用于比较社会学的语境,强调历史个体结合以孕育新的社会力量;而后者则适用于建构理想型之后,以经验材料为依据的逻辑论证,强调逻辑关系的自洽和历史大趋势的“势不可当”。
文章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亲和性关系
  •         (一)“亲和性关系”词源:歌德《亲和力》中的亲和性关系
  •         (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性关系”具体指涉
  • 三 具体的因果归源
  •         (一)理想类型
  •         (二)具体的因果归源
  •         (三)法则性关系与适合的关系
  • 四 “亲和”抑或“因果”?
  •         (一)相同与差异
  •         (二)宗教社会学的不同语境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