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清代前期政府与北京粮商市场结束语
清代前期政府与北京粮商市场结束语
报告字数:1683字
报告页数:3页
摘要:关于清代京城市场的分布,高松凡的《历史上北京城市市场变迁及其区位研究》70616709一文,较早对历史上北京城市市场进行了研究。该文利用地理学的中地论70616710对元、明、清北京城市市场空间结构的特点、演变过程、形成机制作了探讨,并绘制出各时期的市场图。该文认为:“中地论是建立在一种抽象的均质性地域上的理论学说,而实际市场区除受中地论地域结构的控制,同时还受着多种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作用。”70616709但是作者并未对实际北京城市市场进行具体研究,基本上是从理论推衍出来的,以期对中地论进行“验证”。这无疑值得进一步探讨。清代前期京城的粮食市场分布不是根据中地论形成六边形的,在内城,西、东两个二级批发市场实际上是由于皇城的存在,造成西部与东部的交通往来不方便而形成的,且贯穿了整个清代。外城地面是东西长和南北短的长方形,南北分布的零售商铺距离各批发市场不远,而围绕前三门的一、二级市场与城墙平行存在,东西分布的商铺到各批发市场的距离则比较适中。零售市场则广泛分布于内外城各居民居住的胡同中,是以居民购买便捷为基础而形成的。就粮食市场来说,正阳门外一级市场可能与城市中心地理论有些关系,但东直门外一级市场则与城市中心地理论一点关系都没有。由此是否可以推论,从清代前期北京人的居住情况看,可能是越与百姓生活关系大的商品市场,越分布在百姓住处附近,而且还有送货上门的情况,如蔬菜、粮食、一些小食品,都有部分是沿街叫卖的,送到家门口,人们不用去市场购买。比较高档的消费品,平时百姓使用少的商品,如珠宝首饰,可能只聚集在正阳门附近的中心地理市场。总之,清代前期京城市场布局,还待进一步从其他具体商品市场和理论上再探讨。清代前期京师的粮食市场,由市场机制和政府利用制度配置资源两方面共同起作用,其中值得提到的是市场机制起到导向作用,政府的理念是因时制宜,因此随着市场的变化,政府的制度、监管政策及落实行为、调控粮价等也随之改变,这一过程贯穿整个清代前期,也势必影响到以后。从现实看,中国即不是市场经济,也不是非市场经济,而是政府与市场同共配置资源,共同起作用的双轨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