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榆林市经济发展时空演进格局特征
榆林市经济发展时空演进格局特征

作者:文琦

文琦##文琦

所属图书:成长型资源城市产业转型发展

图书作者:文琦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报告字数:8620字 报告页数:14页
摘要:县域单元经济差异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难题,而分析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演变有助于揭示区域内经济发展规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县域单元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长期以来都是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不同,加上国家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冯长春等,2015;伍世代等,2008)。21世纪以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政策的先后实施,区域经济差异增速放缓,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刘卫东等,2011;李小建、乔家君,2001),整体上经济发展仍以不平衡的态势为主(齐元静等,2013)。国内学者在进行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时,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单元:既有国家、长江三角洲等大尺度的研究(徐建华等,2005;靳诚、陆玉麒,2012),也有某省份县域经济差异的小尺度研究(王少剑等,2013;宋晓珍等,2016),但以市为对象的更小尺度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常用基尼系数(齐邦锋等,2010)、崔—王指数(孟德友等,2011)、泰尔指数(仇方道等,2009)等经典统计学方法,其中泰尔指数由于具有可分解性,可进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因此在揭示区域经济空间差异规律时具有优越性(陈培阳、朱喜钢,2012;陈文娣等,2013)。经典统计方法的局限性促使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引入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分析(潘竟虎等,2016;李晓越等,2014;孟德友等,2014;刘世薇、张平宇,2012;马晓熠等,2010)。由于变差函数能够分析地域空间分异规律和结构,标准差椭圆能够显示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和变化趋势,深入了解城市经济走向,因此文章引入这两种方法分析榆林空间差异演变(刘晓婷、陈闻君,2016;周扬等,2014;靳诚、陆玉麒,2011;方叶林等,2013)。目前,学者们对区域经济差异、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比较成熟,但针对资源型城市研究其区域经济差异及格局演化的较少。国务院颁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显示,我国资源型城市共有262座,占我国总城市数量的40%左右。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为经济高速增长、区域差异显著,而区域经济差异过大,会加剧贫富差距,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阻碍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差异并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变就具有重要意义(文琦等,2014;Castells and Royuela,2014;邓晓兰等,2013;黄悦等,2013)。本书以榆林市为例探究资源开发区区域经济差异并分析其演化格局。榆林市是我国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区域内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8%。区域内大规模能源开发带动了该地经济快速增长,1995~2014年20年间榆林市GDP总量由48.95亿元暴增至2923.60亿元,2014年人均GDP达到8.65万元。然而,能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并未换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书通过对资源型城市榆林市北六县(区)、南六县(区)进行分组对比的方式,研究1995~2014年20年间榆林市的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并简要分析其动力机制,为该类地区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目录
  • 4.1 研究方法
  •         4.1.1 泰尔指数及其分解
  •         4.1.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4.1.3 空间变差函数
  •         4.1.4 标准差椭圆
  • 4.2 南北六县(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         4.2.1 区域经济总差异分析
  •         4.2.2 组内差异分析
  • 4.3 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         4.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4.3.2 热冷点的空间积聚特性分析
  •         4.3.3 经济分布重心变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