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轨迹及效应
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轨迹及效应
报告字数:12378字
报告页数:20页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转型发展大多源于国家政策与相关制度的变革,且在不同的转型阶段,其转型的速度、强度、广度、向度都有所不同。农村转型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演进、就业方式与消费结构转变、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推进城乡关系根本转变,树立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与农村发展模式(刘彦随,2007)。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历经制度、体制、发展理念等变革,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文琦,2009)。1978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通过调整农村经营制度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1985年,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发展乡镇企业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改革。1992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同时,针对农村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也成为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实行“四减免、四补贴”,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发展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中央连续12个“一号文件”涉农,体现了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从被工业化“剥夺”阶段向被工业和城市“反哺”阶段转变,区域发展的城乡壁垒逐步冲破,促使城乡统筹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旋律。
文章目录
- 5.1 能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规律
- 5.2 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阶段划分
- 1.政策推动阶段
- 2.商品经济与能源经济带动阶段
- 3.市场经济主导阶段
- 4.能源经济拉动阶段
- 5.新农村建设阶段
- 5.3 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轨迹
- 5.3.1 研究方法
- 5.3.2 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态势
- 5.3.3 农业产业结构演变态势
- 5.3.4 农村收支结构演变过程
- 5.4 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效应解析
- 5.4.1 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贡献
- 5.4.2 农业优势指数变化及分异格局
- 5.4.3 农村劳动生产效率评价
- 5.4.4 农村生活水平变化分析
- 5.5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