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清末民国成都的饮用水源、水质与改良
清末民国成都的饮用水源、水质与改良
报告字数:20632字
报告页数:22页
摘要:清末民国,成都的饮用水源主要为井水与河水。在地理环境与取用便捷性的影响下,井水是成都普通居民最为重要的饮用水源,临河两岸的居民与城内中上富贵之家、官署、公馆、茶铺则多取用河水。汲水码头周边的河水与井水水质多为外部污物所染,水质有欠佳良,症结在于传统的城市生态系统与水井建筑构造。相较河水,井水碱度、硬度高,不适于烹茶,多用作煮饭烧菜。成都不同阶层人群、不同水源的用水方式,构成了城市居民的“用水模式”,体现了居民的水源选择、水质观念及实践。在西式的科学话语传入后,成都居民的饮水认知得以更新,市政当局与商绅从水源的管理与保护、饮水的澄清与消毒、变革供水方式等方面改良饮水,刺激了成都“用水模式”由“传统”向“现代”演进,主要表现为细部“技术路径”的现代化,成都的民生饮水仍基本延续传统的“用水模式”。
文章目录
- 一 井水与河水:成都的主要饮用水源
- 二 井水劣于河水:成都的饮用水源水质
- (一)河水水质
- (二)井水水质
- 三 传统与现代:成都的饮水改良
- (一)水源的管理与保护
- (二)饮水的澄清与消毒
- (三)供水方式的变革
- 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