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民国时期徐州地名的拉丁化拼写形态
民国时期徐州地名的拉丁化拼写形态
报告字数:11352字
报告页数:12页
摘要:徐州地理名称拉丁化拼写历史经历了从外国人主导的“他译”逐步过渡到中国人主导的“自译”,形成了英语、法语和汉语拼音构成的三种拼写体系和多种拼写形态。其中,在清末民国时期,来自法国的传教士率先将徐州地名翻译为Siu-tcheou [Fou],随后又有Süchow与其混用,这一拼写方式被后来的加拿大魁北克传教士所沿用。民国初期,来自英国、美国的传教士将徐州翻译为Hsuchow,Tsuchow,Suchow,甚至直接借用法语的拼写Süchow。如此多样的拼写方式对研究该时期海外涉及徐州的史料带来一定干扰。因此,系统梳理英、法关于徐州的拉丁化拼写演变,对甄别使用外文资料、减少因对译文的误判而造成的错误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目录
- 一 中国地名拉丁化拼写历史回顾
- 二 徐州地名拉丁化拼写历史
- (一)Suchow和Hsuchow交替见诸海外发行的地图、明信片等之中
- (二)Tsuchow、Suchow和Hsuchow多见诸西方记者的新闻报道、日记等资料
- (三)来徐美国传教士记录文献中的徐州拉丁化拼写
- (四)徐州地名拉丁化拼写的法语视角
- (五)徐州的拉丁化拼写的中国视角
- 三 对于徐州地名拉丁化拼写历史进程的评述
- 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