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雍正七年云南车里宣慰司管辖山地族群及改土归流
雍正七年云南车里宣慰司管辖山地族群及改土归流

作者:唐立

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所属图书:清史论丛(二〇一九年第二辑 ...

图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报告字数:29590字 报告页数:31页
摘要:本文通过考证研究雍正七年(1729)车里宣慰司改土归流的过程与时代背景,指出此次改流的原因在于傣族土司未能有效控制、管辖山地族群,同时清廷亦无法有效管理傣族社会,然而改流最终并未导致车里宣慰司的全面瓦解。通过此案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山地族群的叛乱起源于其对汉商的交易方式抱有的不满。清廷干预紧随着汉商的步伐进入车里宣慰司所管辖的山区。清廷小心地观察傣族土司如何应对、处理汉人与山地族群之间的矛盾,并分别在雍正三年(1725)和雍正七年至八年,针对他们视为治理不当的行为采取改土归流的措施。干预背后的驱动力并不属于扩张常规行政管辖范围的宏伟规划,基于傣族土司无法应付山区中的经济转变,清廷迫切需要建立社会秩序和管理规范。(2)雍正时期的新行政管理政策,要求傣族土司必须控制山地族群,并保证山地族群和汉商的安全;由于傣族土司未能牢固地控制山地区域,所以清廷收并其领地。事实俱在眼前,但傣族土司却视而不见。(3)傣族土司作为山地族群的代言人,未能阻止清军攻击其属民,大大削弱了山地属民对其傣族首领的忠诚纽带关系,刺激了18世纪以后滇南山区不稳定因素的增长。
文章目录
  • 一 傣族政权与明清王朝
  • 二 18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车里宣慰司
  • 三 改土归流的原因
  • 四 雍正五年(1727)橄榄坝的叛乱
  • 五 无尽的边疆与山地族群的治理
  • 六 汉商与货币经济
  • 七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