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迻译”为例
“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迻译”为例
报告字数:39649字
报告页数:44页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调查、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起步较晚,研究的基础也相对薄弱。这种局面一则与东西方学界关于“史诗”的概念和界定有直接的关联,二则也潜在地驱动了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两度发生的“大规模”的史诗“生产运动”。大量文本的出版,既为中国史诗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打开了广阔的理论探索空间,同时也为后来的文本阐释、学理规范和田野实践建立了一种能动的反观视野。因此,在国际彝学研究的学术走向中,简要回顾国内外几代学者对彝族文学传统与史诗直接地或间接地搜集、整理、翻译和评述,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线索:(1)彝族史诗是怎样从乡土社会走入学者视域的;(2)反思史诗文本《勒俄特依》71171407从本土社会的文化语境中被迻译为汉文阅读和学术阐释的“民俗过程”(folklore process)71171408;(3)检讨《勒俄特依》文本制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说明“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的主要弊端,兼及讨论相关学术史的批评尺度。
文章目录
- 一 国际彝学研究中的相关信息
- 二 国内彝族史诗的搜集、整理概况
- 三 《勒俄特依》及其“文本迻译”过程的反思
- (一)文本的制作流程:搜集、整理和翻译
- (二)在彝文本与汉文本之间:两个疑问
- (三)“把苞谷籽和荞麦籽混在一起了”:问题的症结
- 四 《勒俄特依》汉译本的文本定位与评价尺度
- 五 “民间叙事传统的格式化”:检讨与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