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不同城乡关系中的李集村
不同城乡关系中的李集村

作者:林刚

林刚##林刚

所属图书:国情、传统与现代化

图书作者:林刚

出版时间:2020年09月

报告字数:43394字 报告页数:56页
摘要:作为“知青”,我在李集村生活了整整7年。回城后又多次返乡。现在回顾这一切,感受最深的是那里的父老乡亲们。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祖祖辈辈在小块土地上劳作、流尽了汗水、吃尽了辛劳却常常欲求温饱而不得的最普通的农民。对于他们而言,不论是什么主义,什么制度,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不过像天上的一片浮云。他们是农民,是靠自己的双手和双肩去极力干活,只希望土地上的农产物能维持生活,去养育后代,去扶养老人。可令人极为痛心的是,他们的这一最低要求,却在1950年代后的集体化中也成了奢望。在经历了近30年的煎熬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终于使他们有了能部分实现劳动成果的土地。然而好景不长,在2007年末,他们又面临着可能失去土地的极不确定的前景。没有最基本的稳定的生存保障,任何改革都是空话,任何理论都是空话,任何美好的前景都不过是空中楼阁,是实现不了的。然而,如何去实现这稳定的生存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李集村60多年的历史,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文章目录
  • 一 李集村城乡关系的三个阶段
  •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初
  •         (二)1980年代后至2000年代初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
  •         (三)1990年代末至今的城乡关系——重入困境
  • 二 长期影响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因素
  •         (一)关于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政策没有根本改变
  •         (二)农民对不同时期城乡关系的不同反应
  •         (三)长期性的外部环境对李集村工农—城乡关系的影响
  • 三 改革、建设与中国的现代化
  •         (一)在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工农双方保持自身优势和特点,良性互动、相互补充而非一方“化”掉另一方,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
  •         (二)对农民失地的进一步思考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