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乡村变迁的历史逻辑
摘要: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始终未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社会,中国乡村的自然经济特征在这一百多年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没有多大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启了“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征程,却形成了两种不同户籍制度与资源配置制度的城乡二元体制,也形成了从农村、农业汲取资源来优先满足工业和城镇发展的制度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根本政治路线,开始了中国千年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的历史转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诉求
- 一 三千年变局下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 二 从“洋务运动”经济技术变革到“戊戌变法”政治制度变革
- 三 资本主义制度变革的现代化曲折历程
- 四 百年中国现代化:依然是自然经济与乡土中国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开启“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征程
- 一 中国共产党人历史的认知:工业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苏联经验借鉴:计划经济体制与工业优先发展
- 三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
- 四 “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工农城乡关系理论新突破
- 五 “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现代化战略方向的偏离
- 六 30年工业化:依然是贫穷乡村与农业大国
-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 一 从八亿农民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 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主动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轨道
- 三 “首先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告别饥饿”成为时代要求
- 四 “摸着石头过河”:尊重基层探索、尊重农民首创
- 五 最落后的农村进行改革:最贫穷的农民拉开中国改革序幕
- 六 “不穷不富”的“小康社会”:首次提出现代化的明确目标
- 七 “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形成
- 八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推进
- 九 “三步走”的现代化百年战略:“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 十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
- 十一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南方谈话”开启中国工业化新时代
- 十二 现代化目标的历史演进:由“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十三 超越两种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现代经济
- 十四 从“重中之重”到“两个趋向”:马克思主义工农城乡关系理论发展新高度
- 十五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城镇化的中国奇迹与待解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