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黄运关系与明清时期的改漕治河思潮
			
            黄运关系与明清时期的改漕治河思潮
                        
                        
                         
            报告字数:16269字
            报告页数:18页
           
            
          
                        
                    摘要:明清时期,为保障会通河安全,朝廷极力维持黄河南流,在苏北地区造就了一个极为复杂的水文体系。对这个水文体系的维持和治理,超出了明清河道官吏的能力范围。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一“河漕困局”的危险,纷纷提出改良主张。但统治者出于政权稳定的考虑,只愿恪守祖制,惮于冒险更创,这些主张都难以实施。最后人力难为,黄河自行决口改道北徙。不过明清长期存在的改漕治河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为晚清黄河北徙的确定、漕粮海运的进行做好了思想准备。
                    文章目录
		                        - 一 黄运关系:从相辅相成到“防河如防虏”
- (一)黄河南徙为会通河开凿提供了有利条件
- (二)明人认为黄河南流是“运道之利”
-         (三)利失而弊滋:“黄河者,运河之贼也”71550894 
- 二 河漕困境:“终则河与漕俱穷而天下受其困”71550912 
- (一)黄、淮合流,水患愈烈
-         (二)“会通不废则河不得而东”71550903 
- 三 改河幻想:“粮道何由可通?”71550946 
- (一)黄河北徙后的漕运路线设计
- (二)完全摆脱运河漕运
- 余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