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明清时期今京津冀地区的城市水患面貌与防治之策
明清时期今京津冀地区的城市水患面貌与防治之策
报告字数:27124字
报告页数:37页
摘要:明清时期今京津冀地区的城市水患现象频繁且严重,明显超过同期的山陕黄土高原地带,堤防被冲、城墙倾圮、庐舍坍塌、民众殒命、城市为沼的情形时有所见,其中以海河流域南系表现最为突出。地方社会的防治举措丰富多元,既有极端的应对手段,诸如避水迁城、调整政区等,亦有常规的防水策略,如筑堤修堰等,也不乏改徙河道、开挑引河、凿渠泄水、水车排水等较具地方特点的方法。其中以修筑护城堤堰最为普遍,迁城避水的极端应对也十分引人关注,这是由明清时期今京津冀地区的“河性”与“城性”决定的。未来的城市水患史研究要进一步走向深入,似可更加重视水患影响城市的多元性结果,以辩证思维审视灾害;也宜抱持一种“分解”思维,开展与城市水患有关的各要素的专门研究。
文章目录
- 一 城市水患面貌复原
- 1.大石河旁侧的山海关城
- 2.滦河流域三城:迁安、卢龙、乐亭
- 3.海河北系五城:香河、固安、武清、霸州、唐县
- 4.海河南系诸城:井陉、晋州、衡水、平乡、曲周、肥乡、临漳、魏县、大名
- 二 防治之法
- 1.避水迁城:应对水患的极端举措之一
- 2.调整政区:应对水患的极端举措之二
- 3.筑堤建坝:应对城市水患的常规举措
- 4.其他应对举措
-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