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救灾制度的构建:社会对灾荒的应对(之一)
救灾制度的构建:社会对灾荒的应对(之一)
报告字数:70445字
报告页数:81页
摘要:灾害和社会是一种互动关系,灾害给人的生命、财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救灾方法和救灾思想。本文从救灾制度的构建的角度梳理社会对于灾荒发生时的应对。民国成立初期,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政治组织机构的日趋完善,以及救灾的需要,推动了从中央到地方专门救灾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民国时期,救灾法律则更进一步发展和完备;以报刊业为代表的媒体对陕灾的呼吁与关注起到了帮助与示范作用。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中央救灾机构的演变
- 一 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央救灾机构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救灾机构的演变
- 第二节 陕西地方政府救灾机构
- 第三节 赈务法律和规定
- 第四节 媒体对陕灾的关注与呼吁
- 一 社会舆论对陕西灾荒的关注
- 二 呼吁救济
- 三 报道各地捐赠和救济情形
- 第五节 资金筹集与分配
- 一 北京政府时期救灾资金来源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筹措资金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