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2017~2020年中国社会公益保护地的现状评价与展望
2017~2020年中国社会公益保护地的现状评价与展望
报告字数:11526字
报告页数:16页
摘要:2017年多家公益机构发起成立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目标是在2030年前,推动和支持民间力量帮助国家管理占国土面积 1%的公益保护地。为摸清公益保护地现状及发展趋势,联盟于2018~2020年分年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问卷调研,依据公益保护地定义及评定标准先后识别出30个、39个和51个公益保护地,总覆盖面积从2018年的7222平方公里增长到2020年的10311平方公里。现有公益保护地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华南等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且民间自然保护组织较为活跃的地区,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各种形式的社区组织开展的社区治理是当前公益保护地最主要的治理类型,委托管理协议是最主要的管理依据,自然保护小区是最为常用的政府认可形式。对公益保护地的政府认可和法律地位,以及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是目前公益保护地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文章目录
- 一 公益保护地在中国的源起与历史
- 二 公益保护地现状调研方法
- 三 2018年调研主要发现
- (一)数量与面积
- (二)空间分布
- (三)生态类型与保护价值
- (四)治理类型与管理主体
- (五)管理依据与法律保障
- (六)保护行动
- (七)资金来源与可持续运营措施
- 四 2019~2020年公益保护地发展变化
- 五 公益保护地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
- (一)从顶层设计上为公益保护地提供完善的法律地位、政府认可和激励政策
- (二)建立行业标准和技术指南,为公益保护地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和技术支撑
- (三)开展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为公益保护地提供职业化的保护地管理人才
- (四)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为公益保护地提供可持续的保护管理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