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2011~2021年四川老河沟社会公益保护地的探索与实践
2011~2021年四川老河沟社会公益保护地的探索与实践
报告字数:15588字
报告页数:21页
摘要:老河沟社会公益型保护地位于四川省平武县,毗邻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是大熊猫岷山北部种群一条重要的迁徙通道,但未被纳入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内。2011年起,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共同推动下,通过林地委托管理和林权流转等创新模式的探索,老河沟成为国内第一个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机构建立和管理的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其做法和经验对于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地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章目录
- 一 背景
- 二 治理及管理模式
- (一)搭建社会资金平台
- (二)明确管理权限
- (三)创新管理架构
- 三 保护和管理措施
- (一)以保护对象为重点制定保护规划
- (二)区内严格保护
- (三)推动外围社区支持保护
- (四)保护管理的调整
- 四 资金来源和可持续运营措施
- 五 保护管理成效
- 六 老河沟公益保护地的新发展
- (一)林场撤出,管理调整
- (二)主要工作业务调整
- (三)国家公园试点下的改变
- 七 可供其他保护地参考的经验和教训
- (一)员工不能多重身份多头管理
- (二)资产处置一定要干净,做到产权清晰
- (三)平衡和解决好科研与保护管理的关系
- (四)需要在一开始就设计好评估指标
- (五)要平衡好解决保护基本问题和保护创新的关系
- (六)介入社区必须遵循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建立相应的社区工作能力
- (七)社区生态农产品定制要遵循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