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理论与实践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理论与实践
报告字数:19722字
报告页数:25页
摘要:语档语言学的目的是连同语言使用者的元语言知识一起,记录整个语言社区的语言实践和习俗。濒危语言数位典藏通过高质量、全保真的技术手段客观真实地再现原声态语言的完整面貌和内涵的文化信息,以达到全球共享。除了倡导保护语言数字遗产的理念,有关部门还应建立科学保护语言数字遗产的学术规范。与理论相配合,内蒙古、云南等地开展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实践。我国语保工作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语言资源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模式”,其中包含三大定位(国家工程、社会化、科学性)、三大理念(多语分用、在使用中保护、跨越鸿沟)和三大经验(政府主导、专家实施、社会参与)等内容。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理论
- 一 语档语言学理论
- 二 濒危语言典藏理论和实践
- 三 “少数民族语言数字遗产保护”学说
- 第二节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实践
- 一 内蒙古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濒危语言
- 二 土家语的调查保护
- 三 仡佬语的调查记录
- 四 傣族濒危语言的抢救保护
- 五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建设
- 第三节 “三大工程”的启动与实施
- 一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 二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救和保护工程
- 三 语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