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主观幸福感视角“扶志”困境的理论分析
主观幸福感视角“扶志”困境的理论分析
报告字数:6953字
报告页数:11页
摘要:本文基于福利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分析了幸福理论,指出国家开展扶贫的目的就是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福利帕累托改进,实现贫困人口福利水平提高,提升其幸福感。作为自我效用和福利水平最佳判断者的微观个体,贫困人群在国家扶贫事业中感受到的效用改变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劳动不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经历幸福人生、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所以本章通过剖析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与精准扶贫“扶志”存在的内在联系,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是在价值取向层面破解“扶志”困境的指引。
本文进一步聚焦就业偏好、区域益贫式发展对微观个体效用水平的影响。首先,以劳动就业为研究切入点,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具有内生发展动力、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和具备内生发展动力但是个人能力有限的三类人群在政府扶贫救助下的劳动就业选择及其效用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变化。其次,探讨了区域益贫式发展程度的差异性对具有内生发展动力的贫困人群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得出,贫困人群具有内生发展动力是自我脱贫的基础,但是区域精准扶贫保留效用的不断提高是贫困人群自我脱贫的持续推动力。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阐述
- 一 福利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二 行为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三 经济学视域下主观幸福感与效用的关系
- 第二节 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与精准扶贫“扶志”的内在联系
- 第三节 就业偏好影响贫困人群主观幸福感的内在逻辑
- 一 具有内生发展动力的贫困人群的主观幸福感
- 二 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群的主观幸福感
- 三 政府救济和劳动并存的贫困人群的主观幸福感
- 第四节 益贫式发展与贫困人群主观幸福感
- 第五节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