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耕地“非粮化”:趋势、原因及对策
中国耕地“非粮化”:趋势、原因及对策

作者:于法稳 林珊

于法稳 林珊##黄秉信 李国祥 孙同全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2022)

图书作者:黄秉信 李国祥 孙同全

出版时间:2022年04月

报告字数:13776字 报告页数:17页
摘要: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近年来,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直接影响。未来耕地保护呈现如下趋势:一是耕地“非粮化”占用依然会持续增加,二是耕地“非粮化”面积依然会持续扩大,三是耕地土壤质量提升短期内难以实现。耕地的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粮食的数量,也会对粮食质量造成影响。导致耕地“非粮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政府决策主体、耕地承包主体、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工商资本主体等的行为。适度合理的耕地“非粮化”可以提供粮食之外的农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但过度的“非粮化”会对粮食安全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非粮化”。为此,应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等,切实防止耕地“非粮化”。
文章目录
  • 一 耕地“非粮化”的趋势判断
  •         (一)耕地占用导致的“非粮化”短期内难以扭转
  •         (二)区域适宜性及行为趋利性导致的“非粮化”短期内难以遏制
  •         (三)政策执行及行为不当导致的“非粮化”短期内难以恢复
  • 二 导致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决策主体行为导致耕地“非粮化”
  •         (二)耕地承包主体行为导致耕地“非粮化”
  •         (三)新型经营主体行为导致耕地“非粮化”
  •         (四)工商资本主体行为导致耕地“非粮化”
  • 三 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对策建议
  •         (一)严格耕地用途的管控
  •         (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
  •         (三)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