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农业转移人口的“退地两难”及其非农民化的再认识
农业转移人口的“退地两难”及其非农民化的再认识
报告字数:17441字
报告页数:23页
摘要:“退地两难”是指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应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时推动土地退出”这一命题,在政策层面存在着对立的推论:如果鼓励农业转移人口有偿退出土地,并利用土地退出的补偿实现市民化,可能会出现对“农民失地”风险的担忧,造成社会不稳定,因而必须让农业转移人口继续保有土地;如果坚持让农业转移人口保留农村土地权利,甚至在城市落户后也可不退地,则会造成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的同时不实现“非农民化”,进而带来城乡资源配置低效,因此必须积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偿退出土地。与“落户两难”一样,“退地两难”的出现与普遍存在的对农业转移人口与土地关系的认识误区有关,破解“退地两难”是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
文章目录
- 一 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失地”的历史逻辑
- 二 工农城乡关系演进下集体所有制的嬗变
- (一)集体所有制向何处去?
- (二)城乡结构变迁下土地集体产权和个人产权的消长
- 三 “谁是农民”问题及其影响
- (一)“谁是农民”问题的提出
- (二)产权个人化对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带来的挑战
- 四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非农民化的土地集体所有制重构
- (一)以组织化承包地退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非农民化”
- (二)以组织化承包地调整实现“耕者有其权”
- (三)以成员资格开放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现代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