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城市肉身:重新发现深圳文化地理
城市肉身:重新发现深圳文化地理
报告字数:35684字
报告页数:40页
摘要:本报告与握手302的“城市肉身:重新发现深圳的文化地理”公共艺术项目(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紧密相连。该项目将深圳居民带回本地历史遗存,一起探索这座城市多元、丰富的文化。本报告拟从学术角度探查为什么人文遗存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描绘深圳人文遗存地图对于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当地人文来源的多元化现状极有帮助。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展示深圳有着多元化的文化根源,还在于提醒人们体察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城市生态有助于深化城市的品牌形象和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换言之,简单地提出“来了就是深圳人”是不够的。只有从人文遗存的角度思考和进行城市空间资源整理,才可以更好地帮助新移民从地域和符号方面慢慢融入深圳,进而内化为“深圳人”。
文章目录
- 一 重新发现深圳的文化地理:一个城市,众多根源
- (一)为什么要发掘人文遗存,为什么是现在
- (二)文化遗产给城市规划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效益
- 二 文化地理建模:习性、城市和城市价值观
- (一)罗湖—上步:重塑“深圳”
- (二)从“深圳”到东门:消费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 (三)从“上步”到深圳:国际商业作为文化遗产
- (四)深圳校服:培养新的“在地”习性
- (五)走近深圳文化地理遗产:立场、矛盾和想象力的解释
- (六)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特区
- (七)文化遗产的潜力
- 三 超越罗湖—上步:特区的遗产
- (一)蛇口:城市的乌托邦遗产
- (二)水围:城市的非正式遗产
- (三)面向未来和过去的遗产
- 四 海岸线遗产:深圳历史的主题
- (一)广州与泉州:深圳文化地理的历史根源
- (二)场所与想象的空间:深圳文化地理的深层根源
- (三)生蚝、迁徙与探索:基础设施与新安文化地理的演变
- (四)从“宝安县”到深圳“关外”:城市的粤文化和客家遗产
- 五 基础知识:遗产——可持续发展和深圳的文化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