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场域视野下大凉山彝族女童辍学问题研究——以凉山州G县X村为例
场域视野下大凉山彝族女童辍学问题研究——以凉山州G县X村为例
报告字数:11862字
报告页数:14页
摘要:后脱贫时代,教育扶贫作为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路径,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和可持续性作用。在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民族贫困地区女童的控辍保学工作是新时期教育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受地区贫困文化和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部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女童辍学新增以及反弹问题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本文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以凉山彝族自治州G县X村为例,深入剖析当地少数民族女童辍学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研究发现,因早婚、补足家庭劳动力、失依等产生的女童辍学现象仍然存在。其辍学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传统彝族婚嫁和生育惯习导致女童在教育场域中的资本获得不足,使女童作为“工具”“被支配”,导致其在教育场域进行自我撤离。基于此,我们应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学校改革,加大控辍保学督查、问责力度,积极发挥妇联组织的扶贫作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政策法规的落实。
文章目录
- 一 凉山州G县X村彝族女童辍学问题的表征
- (一)因早恋早婚而辍学的现象仍然存在
- (二)女童辍学转为家庭劳动力的现象时有发生
- (三)父母家庭教育缺位,失依女童辍学现象偶有发生
- 二 惯习获得与资本占有:彝族女童辍学问题的深层原因
- (一)婚嫁与生育传统惯习导致彝族教育场域中女童的“先赋”弱势
- (二)资本缺乏导致彝族教育场域中女童的“他致”弱势
- 三 实践改进:解决彝族女童辍学问题的对策
- (一)普及适龄儿童学前教育,促进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学校改革
- (二)加强教育制度保障,促进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机会平等
- (三)积极发挥妇联组织的扶贫作用,增强彝族妇女与女童的权能
- (四)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夯实教育扶贫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