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国家在场的民间权威与乡土秩序——以吴村“村转居”为例
国家在场的民间权威与乡土秩序——以吴村“村转居”为例
报告字数:72355字
报告页数:76页
摘要: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具有多元复杂、混合融合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地方社会秩序。“寺坊”这一民族民间生活组织形式在西北乡村社会,特别是回汉共居的民族村落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吴村回族寺坊在近些年城市化和“村转居”进程中,坊民出现了“分家”与“离坊”、“聚合”与“离散”等现象,寺坊权威在清真寺的拆迁重建过程中发生了变迁,“寺管会”进行了重组。在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人们的“个体化倾向”正在逐渐加强,寺坊的权威性逐渐弱化;在“国家在场”的作用力下,人们更多地参与社区的社会生活,社区认同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逐渐增强,使得乡土秩序出现了相应的整合与重构的显著变化。
文章目录
- 一、民间权威中的规则与秩序
- (一)民间权威的多样性
- (二)乡土社会秩序的调适
- 二、“村改居”搅动的时空与布局
- (一)吴村
72095305 的空间与文化 - (二)吴村的居住与生计
- 三、“村转居”撬动的权威与秩序
- (一)村落的终结
- (二)“分家”与“离坊”
- (三)“学董”身份的位移
- (四)国家主导的时空转换
- 四、“国家在场”中的秩序重构
- (一)坊民“上楼”后的新社区
- (二)新社区坊民的新生计
- (三)寺坊权威的衰落
- (四)寺坊权威与秩序的分化
- (五)寺坊秩序的重新整合
- 结语
- (一)民间权威的文化准则
- (二)从寺坊共同体到国家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