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民俗”概念考
“民俗”概念考
报告字数:48263字
报告页数:52页
摘要:本文介绍在东亚一直被用作“Volkskunde”或“Folklore”的汉语译词“民俗学”,与柳田国男在长期斟酌之后所给出的“一国民俗学”这一概念有很强的关联性。可以说,日本“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世界史的一环,诞生于柳田国男不同时期对“民俗学”这一名称的态度转变之间。由于石桥的民俗学运动等诸多因素,20世纪30年代的柳田始终忌避和反对使用“民俗学”这一名称。当时柳田的目标是“乡土研究”。他认为当时石桥等人所提倡的“民俗学”缺乏能与“Folklore”相关联的学术程式。1926~1932年,柳田把“Ethnology”译为“民俗学”,并强烈呼吁“被称为Ethnology的学科,应该逐渐成为国民性的东西”。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期民俗学的确立,“把Folklore作为‘我们的学问’的时代”的到来以及“民族志”(Ethnography)的发展,柳田的论述也随之开始对“世界民俗学”进行展望。在这个过程中,在东亚被广泛使用的“民俗”这个汉语词至近现代,才逐渐与学术进行接触、融合,从而使得“民俗学”作为“Volkskunde”和“Folklore”的译词被固定下来。
文章目录
- 引言 “风俗”还是“民俗”
- 一 围绕“民俗学”之名展开争论的柳田国男及其态度
- (一)与“民俗学”保持距离的时代
- (二)Folklore与“民俗学”分离的时代
- (三)将“Ethnology”译为“民俗学”的时代及其前后
- 二 “民俗”概念的历史演变
- (一)古代“民俗”的用例
- (二)“民俗”和“风俗”的类比——以中、近代用法为例
- (三)近代“民俗”概念的扩展
- 三 近代“民俗”的用法
- (一)作为译文的“民俗”
- (二)作为政治、行政用语的“民俗”
- (三)坪井正五郎和《东京人类学会杂志》中的用例
- (四)早期英日辞典中的译词
- 四 柳田使用“民俗”学的时期
- (一)柳田早期对“民俗”“民俗学”的使用
- (二)把“Folklore”作为“我们的学问”的时代
- (三)“一国民俗学”的多种面向
- 结语:迈向民俗学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