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群众文化视阈下中国电视认同研究绪论
群众文化视阈下中国电视认同研究绪论
报告字数:44775字
报告页数:51页
摘要:认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正因为太过常见,给认同下一个准确的学术定义成为很复杂的问题。界定认同的内涵和外延,与考察认同的发生动力、发生过程、发生机制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认同指主体出于某种需求,通过认知、同化、内化等心理过程,对客观对象产生情感触动和价值信赖,最终影响到自身外在行为的过程。需求与认同的相伴相随是认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就艺术活动而言,不同的艺术类型,其认同的发生发展又呈现不同特点。认同既是一个学理性的命题,又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在考察认同的内涵、缘由以及其发生过程时发现,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群体而言,认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是人类社会的内在需求。认同像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主体对于客体的认同一经实现,就会产生新的认同性需求,针对新的认同性需求,又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去努力实现需求性认同的目标。那么,需求与认同是否遵循逻辑同一律,即满足了谁的需求就会得到谁的认同、提供了特定的内容就会得到相应的认同效果?为回答这一问题,笔者提出“需求—认同”这个概念作为本书理论创新的核心。需求—认同的内涵在于认同性需求与需求性认同的高度统一。在实践中,需求—认同问题广泛存在于诸多领域,有社会领域也有文化领域,有政治领域也有军事领域。它与个人生活休戚相关,有个人层面的自我需求—认同;也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有社会层面的需求—认同;还与民族生存不可分割,有民族层面的需求—认同。它既有人类社会的普遍性特点,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既指向历史过往,也指向当下现实,还将存在于未来预设之中。将需求与认同当作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便于对认同进行过程性、动态性、系统性的观察和分析,从而避免“认同”研究的空洞化、口号化和泛化。兼具文化艺术属性和媒介传播属性的电视艺术在创作生产、文本构成、艺术传播和艺术接受过程中,同样存在认同问题,因此,研究电视认同这个命题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指向。中国电视艺术又因为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地域属性和时代属性而不同于西方。本书以极具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为视角,系统研究电视认同的主体、客体、发生机制和效能提升等相关问题。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认同及认同研究
- 一 认同研究概述
- 二 认同的发生过程及其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电视认同的理论及实践
- 一 电视认同的实践存在与理论研究
- 二 电视认同的内涵、其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文献综述
- 一 研究方法、创新重点与研究价值
-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及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