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电视认同机制:电视需求—认同对位模式研究
电视认同机制:电视需求—认同对位模式研究
报告字数:41104字
报告页数:47页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电视认同的“过程问题”,创新性地提出需求—认同对位模式这一核心概念,从需求与供给的互动关系角度来分析我国电视认同的机制与模式,并分析影响电视需求—认同对位模式的核心要素。在电视艺术实践中,从需求到认同存在很大的“落差”。受霍尔的“编码与解码”、萨义德的“对位阅读”(Contrapuntal Reading)等理论的启发,本书提出“对位模式”概念,来描述电视需求—认同的对应关系。电视需求—认同的对位模式从实际产生的效果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需求—认同的“到位”效果和需求—认同的“错位”效果。两种电视认同效果又可以细分为四种对位模式,分别是“需求强认同”、“需求认同”、“需求弱认同”和“需求不认同”。相应的,电视受众在这四种需求—认同对位模式中的审美体验感不同、内心认同度不同,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从认同效果的强弱看,受众的角色依次是“追随者”、“伴随者”、“伪装者”和“反对者”。决定电视需求—认同对位模式变化的核心要素是“认同性需求”的满足情况,认同性需求本质上是由人内在需求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决定的,实现认同性需求的满足,需要从包括其符号识别度、情感深度和价值高度在内的几方面入手。对于电视艺术实践或电视认同活动而言,不是每一个节目都能满足受众的“认同性需求”,也不是每一次电视接受活动都能达到很好的认同效果。“需求强认同”“需求认同”“需求弱认同”“需求不认同”四种对位模式,也分别满足、对应了受众的四种需求类型,即“认同性需求”“普通性需求”“失位性需求”“缺位性需求”。对电视需求—认同对位模式的认知与理解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使电视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实践正视人民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因为四种对位模式给予受众的满足强度依次降低,受众的认同程度也依次降低,直至认同转移。如果“需求强认同”模式满足的是受众的“认同性需求”,那么“需求认同”模式满足的就是受众的“普通性需求”,“需求弱认同”模式满足的是受众的“失位性需求”,“需求不认同”模式满足的是受众的“缺位性需求”。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电视需求—认同的存在方式
- 一 电视艺术创作生产过程中的需求—认同现象
- 二 电视艺术文本构成中的需求—认同现象
- 三 电视艺术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需求—认同现象
- 第二节 电视需求—认同的对位模式
- 一 “对位”概念阐释
- 二 电视需求—认同的对位效果及模式
- 三 电视需求—认同对位模式中的受众角色
- 第三节 电视需求—认同对位模式的关键因素
- 一 电视认同性需求的符号识别度
- 二 电视认同性需求的情感深度
- 三 电视认同性需求的价值高度
- 四 电视认同性需求与需求性认同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