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当代中国社会生成的本土境域
当代中国社会生成的本土境域

作者:王姝

所属图书:马克思“社会”观与中国社会建设

图书作者:王姝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报告字数:38288字 报告页数:43页
摘要:本文首先简述了马克思“社会”观的历史维度,中国长期处于儒家思想的禁锢之下,造成中国历史上家国同一的局面。计划经济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被引入,即全面强化国家政治职能。中国原本就很脆弱的社会再一次封锁起来。社会被国家全面取代、包办,形成了国家统摄社会的总体性社会结构。但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逾越的阶段。最后介绍了当代中国社会发育的五重景观。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观的历史维度
  •         一 社会生成的西方境域:城市社会
  •         二 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法的分化
  •         三 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四 中国社会的历史境域:“城”与“市”的非同一性
  •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总体性社会结构
  •         一 中国基本社会结构概说
  •         二 转型与断裂:中国社会结构的嬗变
  •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         一 转型社会的内在需要:自治性社会的形成
  •         二 转型社会的内在动力:个体自我的培养
  •         三 改革初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初步调整
  •         四 “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71683088的显现
  • 第四节 当代中国社会发育的五重景观
  •         一 从单位制到社区自治
  •         二 从人民公社制到村民自治
  •         三 公共性的彰显
  •         四 休闲价值的发现
  •         五 货币、资本金融化的展现
  • 第五节 社会自治的目标模式: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         一 马克思的社会自治观
  •         二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以社会制约权力
  •         三 政府职能社会化:对政府失灵的矫正
  •         四 市场社会化:对市场失灵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