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当代中国社会生成的实践基础
当代中国社会生成的实践基础
报告字数:33073字
报告页数:38页
摘要:共产主义是美好的,但是脱离实际去追求只能是美好的主观臆想。鉴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国情,中国共产党果断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用市场的力量大力发展经济。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基础与必经之路,同时也意味着国家职能重心的转移。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观的实践维度
- 一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革命
- 二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社会”内涵
- 三 马克思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理论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建构
- 一 “经济的社会形态”与“三大社会形态”的关系
- 二 中国特色的经济的社会形态
- 三 中国特色经济的社会形态: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 四 差别与澄清:中国的经济社会形态与西方市民社会
- 第三节 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形态生成的新基础
- 一 市场经济的逻辑预设
-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 三 市场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法治社会
- 四 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经济的社会形态相互作用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本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成中的双重作用
- 一 资本及资本逻辑的中国形态
- 二 作为驱动力量的资本功能
- 三 “市场社会”与小康社会之争
- 四 让资本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