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语言能力与社会排斥总讨论与对策建议
语言能力与社会排斥总讨论与对策建议

作者:伏干

所属图书:语言能力与社会排斥

图书作者:伏干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报告字数:17175字 报告页数:21页
摘要:社会排斥是一个复杂多维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移民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为他们作为移入者在流动前后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以及其他层面的社会断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2012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1]外来工流入城市只是空间上的流动,并未实现身份上的改变,他们在城里被边缘化,难以享受与本地人同样的劳动力市场、福利政策等方面的权益保障;他们某种程度上也会被排斥在与当地人正常的社会交往之外;他们在排斥过程中感知排斥,产生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在移民研究中,流入地的语言能力是移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语言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它可以影响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回报;语言又是社会认同的表征,它可以对持有口音者进行身份识别。在我国,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外来工,特别是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外来工在流入地同样面临着语言问题。语言能力是社会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正式进入的必要条件(Dustmann & Fabbri,2003),人们如果持有不同的语言即不会相互融入,同时还会体验到来自流入地主流社会的敌意与排斥(Rendall,Tsang,Rubin,Rabinovich & Janta,2010)。本文主要探讨了语言是如何作用于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内在机制,在社会转型期,有助于理解在宏观的制度层面,城市外来工社会排斥发生与调节的微观的社会过程。希望通过对长三角与珠三角外来工社会排斥的调查数据,以及对上海本地人和外来工进行的“关于语言是如何影响外来工社会生活”的访谈数据的分析,回答本书最初提出的问题: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基本现状如何、语言如何作用于外来工的社会排斥等。
文章目录
  • 一 语言作用于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基本结论
  •         (一)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外来工社会排斥
  •         (二)语言口音差异直接影响外来工社会排斥
  •         (三)语言能力调节其他变量对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影响
  • 二 语言作用于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影响机制
  •         (一)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合法性”建构
  •         (二)语言影响外来工社会排斥的社会功能论分析
  • 三 减少外来工社会排斥的对策与建议
  •         (一)制度设计层面
  •         (二)实践融合层面
  •         (三)语言规划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