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剩余价值的实现、流通和分配过程
剩余价值的实现、流通和分配过程
报告字数:149794字
报告页数:182页
摘要:本文阐释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实现、流通和分配过程。本文首先运用“要素法”对资本循环进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包含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资本循环模型。接着,本文指出应从价值流通的角度看待固定资本,由此反思基于联合生产的固定资本模型,并构建基于资本循环的固定资本动态周转模型。此外,本文还从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出发,完善资本循环的模型,并在资本循环视角下进一步探讨金融资本的性质。最后,本文讨论了商业资本和一般商品的金融化,并回顾地租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渊源,对价值转形的传统解释进行反思。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资本循环
- 一 资本循环模型的结构
- 二 《资本论》第一卷中的资本循环
- 三 包含银行和信贷的资本循环
- 四 资本循环建模的比较研究
- 第二节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 一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内涵
- 二 资本循环模型中对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分析
- 三 经济均衡及稳态增长
- 第三节 资本周转:固定资本的建模研究
- 一 马克思的固定资本理论
- 二 基于联合生产的固定资本模型及其局限性
- 三 基于资本循环的固定资本动态周转模型
- 四 对固定资本理论的细节补充
- 五 对马克思固定资本理论的进一步思考
- 第四节 金融资本和金融资产
- 一 金融资本和金融资产的概念
- 二 金融资产外生情况下的模型
- 三 金融资产的再次派生
- 四 工资支出的金融化
- 第五节 商业资本和一般商品的金融化
- 一 商业资本
- 二 一般商品的金融化
- 第六节 生产价格和地租
- 一 生产价格理论的内涵及其争议
- 二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 三 地租和金融资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