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在地反思的实践:社会工作协同实务研究的逻辑框架
在地反思的实践:社会工作协同实务研究的逻辑框架
报告字数:26136字
报告页数:21页
摘要:本文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一方面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由学术界主导生产的知识却无法被实务界所使用。这样,如何生产“实务所需知识”就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迈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克服的障碍。通过回顾西方社会工作协同实务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尽管西方社会工作借助倡导具体科学研究(the Science of Concrete)和模式2知识生产(Mode 2 Knowledge Production)推动研究者深入实务场景,以弥合理论与实务的鸿沟,但是由于缺乏对社会工作知识特点和生产路径的考察,仍然无法调和社会工作研究中理论与实务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知识的哲学基础的考察明确了社会工作协同实务研究的核心特征:以成长为核心的在地反思实践,它要求研究者始终围绕专业服务的有效性、现实性和反思性开展研究。只有这样,以实务为导向的社会工作才能跨越理论与实务的鸿沟,创建“实务所需知识”。
文章目录
- 一 问题提出
- 二 协同实务研究:理论与实务联结的可能路径
- 三 场景化知识:理论与实务整合的基本框架
- 四 在地反思实践:社会工作知识的哲学基础
- 五 如何开展社会工作的协同实务研究
- 1.有效性原则
- 2.现实性原则
- 3.反思性原则
- 六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