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文学主体的重建——论武田泰淳的鲁迅情结
文学主体的重建——论武田泰淳的鲁迅情结

作者:刘婉明

##刘婉明

所属图书:文化中国的越境书写

图书作者:刘婉明

出版时间:2023年07月

报告字数:30704字 报告页数:39页
摘要:19世纪中期以降,东亚文化圈所面临的最大课题是现代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积极学习、模仿欧洲式现代化,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国家。与此同时,对这种照搬欧洲式现代化的做法的质疑和反对之声在日本国内也从未消歇。因此,1940年代日本知识界最重要的思想主题——“近代的超克”,其实包含着知识界长久以来积蓄的对欧洲式现代化模式的主动反思。如赵京华所指出的,欧洲式现代化对当时的日本知识界而言,已是一种“外在于日本而必须克服的欧美世界秩序”,像竹内好这样的知识人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近代的超克”,寻找不同于这种“欧洲原理”的“亚洲原理”或“东洋的近代”。在这种反思欧洲现代化模式的思想语境中,此前一直被视为欧洲文明秩序中“半野蛮”的“后进国”的“现代中国”开始得到重新审视,成为如尾崎秀实、竹内好、武田泰淳等知识分子反思日本现代化模式,探索亚洲进行非欧洲式现代化可能性的思想基点。子安宣邦曾指出,“竹内好把位于日本的近代化之另一对极上的中国的近代化视为内发的、基于自身要求而产生的近代化,这正是在中国的自我或主体形成之上实行的近代化”,由此构筑起彻底批判日本现代化的视角。1945年日本的战败与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更是令许多日本知识分子坚信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非欧洲式的现代化之路。沟口雄三曾指出:“在近代化方面一片空白、本应是落后的中国反而将其空白化为动力,自我更生地实现了世界史上史无前例的全新的第三种‘王道’式的近代——这一新鲜的感动构成了战后中国观的基础。”李永晶也认为,在竹内好等知识分子眼中,“中国革命的成功,才是真正的‘近代的超克’”。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文学之影与“政治鲁迅”
  • 第二节 女性、中国与“魔神鲁迅”
  • 第三节 食薇之耻与“文学者鲁迅”
  •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