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弱关系优势”争议
摘要:1973年,美国社会学名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教授发表了《弱关系的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Granovetter,1973)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的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命题,即弱关系就信息传递而言在很多方面有优势。该观点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信息情报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他对群体和个人行为的开创性分析,瑞典皇家科学院甚至提名他为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有学者也称之为“名满社会学界和管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也由于其此名篇的贡献,格氏获得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基金会2022年第14届社会科学“知识前沿奖”。然而,笔者认为该名篇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学术界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逻辑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此名篇的缘起、论证及其局限,本章首先介绍格氏撰写此文时的学术背景及格氏本人所接受的学术训练,其次梳理该文的核心思想及其论证过程,然后探讨该文的学术反响,包括很多学者对该文的批判以及格氏的回应。最后,笔者指出诸多文献共有的思维逻辑问题,并给出笔者自己的批判。
文章目录
- 一 论证及相关争辩
- (一)关系强度的定义
- (二)个体网中的弱关系
- (三)弱关系对社区凝聚的作用
- (四)弱关系促进微观与宏观联结
- (五)甘格之辩争
- 二 内在前提之批判
- (一)命题确证与否证
- (二)外在与内在批判
- (三)格氏的两个预设
- (四)社会网分析之“术”
- 三 桥何以可能接连
- (一)桥何以为桥
- (二)桥何以有效
- (三)何以最有效
- (四)关系多效应
- (五)关系的涌现
- (六)“关系”的谱系
- (七)何以为最
- (八)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