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文化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以北京数字文化馆与各区文化馆数字平台为例
文化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以北京数字文化馆与各区文化馆数字平台为例
报告字数:13721字
报告页数:17页
摘要:202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北京市和各区文化馆增加了数字平台的文化资源供应,文化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展示平台更为多元,非遗资讯发布渠道愈加丰富,数字档案的形式更加灵活生动,线上与线下互动促进了非遗传承方式的多样化,线上展演、云直播助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在推动文化馆非遗资源向公众开放、开发丰富的线上展演和体验活动和促成非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方面形成了亮点。由于数字文化馆正处于建设中,以及数字化本身具有的局限性,现有平台的数字化记录和展示难以呈现非遗的全貌,各文化馆数字平台存在非遗资源整合度不足,以及数字展演强化了非遗的艺术性,弱化了生活性等问题。数字化记录与展示应重视感官体验,加大非遗数据库资源整合力度,并在平台中增设专栏,强化对传承人口述史的数字记录,鼓励民众讲述自己与非遗的故事。
文章目录
- 一 非遗在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中推广宣传的整体格局和发展态势
- (一)文化馆数字平台更为多元
- (二)数字平台互通互联,非遗资讯多渠道发布
- (三)多种媒介形式的应用,构建非遗数字档案
- (四)非遗传承形式多样,线上与线下互动
- (五)线上展演、云直播助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 二 非遗保护的重点和亮点
- (一)借助数字平台,推动文化馆非遗资源向公众开放
- (二)依托新传播手段,开发丰富的线上展演和体验活动
- (三)聚合多元媒介,促成非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 三 文化馆数字平台中非遗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分析
- (一)数字化记录和展示难以呈现非遗的全貌
- (二)各文化馆数字平台非遗资源整合不足
- (三)数字展演强化了非遗的艺术性,弱化了生活性
- 四 文化馆数字平台中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分析
- (一)数字化记录与展示应重视感官体验
- (二)以北京数字文化馆为例,加大非遗数据库资源整合力度
- (三)加强对传承人口述史的数字记录,鼓励民众讲述自己与非遗的故事